新闻中心
您当前的位置 : 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 >> 专题栏目 >> 新闻中心
无往不“利”
​  林林总总的世间万象,变动不居,深究其因往往源于人们看事角度各异、处境不同,致其想法因人而异,结果自然见仁见智。
  “无往不利”这一成语最早出自《镜花缘》,词性褒义,意指所到之处,没有不顺利的,处处行得通。倘若真如所言,的确甚好!但我们为何仍存在被现实击败,路途荆棘不畅的情况呢?这不由得发人深省,经过一番深思熟虑,笔者想和大家讨论一下对“利”的看法……
  无往不“利”,依笔者看,此“利”非彼“利”,前文的“利”侧重的是顺利、顺畅,而此刻所述之“利”,更多隐性含义则是:利他。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,不是金钱地位的限定,而在于思想境界的划分。豁达之人了然于心,利他即是利己,“奉献”精神,为自己扫平“障碍”,前途顺风顺水。故而无往不“利”蕴含双重寓意。
  2015年5月,83岁高龄的日本“经营之圣”稻盛和夫,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进行了一小时的演讲,以自己长达半世纪以上的企业经营经验为例,说明“利他之心”的重要价值。
  他强调,在这个宇宙间,常吹着一股“他力之风”,它推动森罗万象、一切事物不断向着好的方向、更好的方向前进。然而,如果一味地强调“我呀我的”,在用“利己之心”扬起的风帆上,因为布满了孔洞,任凭“他力之风”如何吹刮,那风都从孔洞中穿过,无论风帆升得多高航船也不会前行。与此相反,如果用“利他之心”扬起风帆,就能饱受他力之风的恩惠,一帆风顺,在茫茫大海中破浪疾驰。
  稻盛和夫在讲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生存之道,在诉说一个颠覆不破的生命法则——“利他之心”借“他力之风”。仅仅依靠利己之欲攀登顶峰之人,他们不可能长期占领高地,孤傲的性格越发显露,往往导致“站得愈高摔得愈狠”。
  《道德经》第七章曾曰:“……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非以其无私邪?故能成其私。”旨在教人去私立公,效法圣人的无私无为,修养道德,再造性命,遵循天地之道,终而复归大道。
  上周日,宋书记在与青年教师第二次《共享学习》中,提出了一道思考题:电梯里为什么会有镜子?利己的人首先想到的会是整理仪容,确保在出电梯门的那一刻,将最好的自己展示给大家,这个回答不能说错,正如笔者开始曾言,思想境界拘泥于此,终不会有较大作为。利他之人面对这个问题,首先考虑“方便、安全”等因素,这不仅对幽闭恐惧症的人起到了拓宽视野、放松心情的作用;还可以通过镜子观望,提防扒手、骚扰、防范突发状况(如他人突发疾病、昏厥或遇危险情况等);最重要的一点是为残疾人提供便利,镜子可以帮助坐轮椅的人更好把控方向和观察位置。若你是有心人,你还会意外发现,医院的手术梯大多没有镜子,还配有专员操控,这其实也是出于利他角度考虑,一方面无疑优先考虑安全问题,一方面则是稳定病人心情,避免镜前的憔悴面容造成术前恐慌。
  小小的“电梯结构”,却有如此周全的考虑,惠及千万人,升降梯如今的普及率,正是成就于“利他”便民的功能,这也让电梯业一路长虹,无往不利。
 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,人与人的交往是相互的,人生因付出而快乐,幸福因分享而增值。在工作中,“高唱口号”和“横冲直撞”的人都不会带给自身更长远的发展空间,我们应学会审时度势,认真思考如何将平凡的工作尽善尽美的做好,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认清自己,摆正自己的位置,并且学会换位思考他人的处境和需求,用“利他”的角度看问题,“自发自觉”的避免工作中的疏漏,不为对方带去麻烦是给予他人最大的帮助。
  还记得“盲人打灯笼”的故事吗?行动者以奉献为特征而不求索取,如果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点亮“一盏灯”,那么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我们自己。与人方便,就是自己方便!想要人生无往不利,就要明白“利”从何来。(刘禹含)
  责任编辑:李津军
更多公告信息 Notice
更多学院新闻 Photo News
天津持续推进思政课教...
无往不“利”
微信公众号
官方网站
 
友情链接
 

  版权所有 机电工艺学院地址:天津海河教育园区雅观路17号(天津市津南区津沽路与文慧北路交口)

  邮编:300350 电话:022-26650245

  津ICP备10004656号-2 津教备0348号